黄宾虹写生画稿

  黄宾虹(1865—1955),原名懋质,又名元吉,后易名质,字朴存,号滨虹,后易为宾虹。原籍安徽歙县,出生于浙江金华。1907年后居上海,先从事新闻与美术编辑工作后转做教育工作,先后任上海各艺术学校的教授。1937年由上海迁居北平(今北京),被聘为故宫古物鉴定委员,兼任国画研究院导师及北平艺专教授。1948年返杭州,任国立杭州艺专教授。晚年任中国美术家协会华东分会副主席、常务理事,被聘为中央民族美术研究所所长(因病未赴)。

  黄宾虹临古画稿

  在中国画的学习中,临摹是一项基本功。黄宾虹一生临古不辍,提倡古人“终日伏案,不遑少息,藏焉修焉,优焉游焉”的临摹精神,甚至说“画不师古,未有能成家者”。 在他看来,临摹是学习前人理法,“由旧翻新”的必由之路,而且是一个长期过程,“不可求脱太早”。

  黄宾虹临古画稿及写生画稿欣赏

  临王维山水

  然而,画史上名家众多,临摹者首先面临着如何选择的问题。“大人达士,不局于一家,必兼收并揽,广议博考”,然后“详其离合异同之旨,采其涵源派别之微,博览古今学术变迁之原”。

  黄宾虹临古画稿及写生画稿欣赏

  临范宽山水

  所以选择的前提是兼收并揽,是一个从“详其异同”到“涵源探微”再到“博览变迁”的研究过程。黄宾虹专于画史研究,能够衡校古人,辨别其优劣成败, 提出“唐人刻划,宋人犷捍,元季四家出入其间而以疏淡远为之”的观点。

  黄宾虹临古画稿及写生画稿欣赏

  临刘松年山水

  他对学生说:“我在学画时,先摹元画,以其用笔、用墨佳; 次摹明画,以其结构平稳,不易入邪道;再摹唐画,使学能追古;最后临摹宋画, 以其法备变化多。”

  黄宾虹临古画稿及写生画稿欣赏

  临摹不只是选择问题,还需考虑如何临摹,用怎样的方法和态度临摹。 黄宾虹认为临古的目的是“抚躬自问,返本而求,自体貌以达精神, 由理法以期于笔墨”。他还认为,画有章法而乏笔墨者,可通过“摹”“取其位置得宜”;画有笔法者,可通过“临” “得学其用笔”,而“有笔有墨者, 只可与人观览, 以用墨非临摹可得, 必待平日之练习功候而成” 。

  黄宾虹临古画稿及写生画稿欣赏

  临赵孟山水

  黄宾虹的临古画稿,多用简笔勾勒。如其所言,“观古名画,必勾其丘壑轮廓,至于设色效法,不甚留意”。这种临摹古画时所用的速写式勾勒画法,即黄宾虹所谓的“勾古画法”,是他有关“出繁人简”的思考与实践。

  黄宾虹临古画稿及写生画稿欣赏

  临大小米山水

  黄宾虹说“勾勒属笔,皴法属墨”,“画法之妙,纯视笔法”,“画法用笔线条之美,纯从金石、书画、铜器、碑碣、造像而来”, 所以在他看来,“勾勒”用笔不仅源于书法用笔的标准,也通于自然造物的规律。

  黄宾虹临古画稿及写生画稿欣赏

  临曹知白山水

  然而这些画稿与原作貌似的极少, 这与他临摹的态度有关。 “临摹古人名迹,得其神似者为上,形似者次之。有以不似原迹为佳者,盖亦遗貌取神之意。

  黄宾虹临古画稿及写生画稿欣赏

  临黄公望山水

  古来各家用笔用墨, 各有不同, 须于名迹中先研求如何用笔,如何用墨,依法对写,与之暗合,是为得神。若以迹象求之, 仅得貌似,精神已失,不足贵也。”又说“艺术流传,在精神不在形貌, 貌可学而至, 精神由领悟而生” 。

  黄宾虹临古画稿及写生画稿欣赏

  临吴镇山水

  黄宾虹临古画稿及写生画稿欣赏

  临萧云从山水

  黄宾虹画论有言:

  积点可成线,然而点又非线。点可千变万化,如播种以种子,种子落土,生长成果,作画亦如此,故落点宜慎重。《芥子园》中论画点,似嫌过板,法宜活,而不宜板,学者应深悟之。

  画中两线相接,与木工接木不同,木工之意在于牢固,画者之意在于气不断。

  作画打点,应运用实中有虚法,才能显出灵空不刻板。

  黄宾虹临古画稿及写生画稿欣赏

  黄宾虹临古画稿, 虽大多是几根线条的简括轮廓, 但笔线勾勒在状物的同时, 更多的是去领悟和表现原作用笔的内在特征。 这种反复、 不倦的勾勒, 正是黄宾虹从临古到变法之路上的_种特殊的跋涉方式, 对后来者亦具有极大的启示。

延伸阅读:

    无相关信息
标签:

上一篇:山水画设色画法示范(下)

下一篇:国画山水雪景的画法

最新文章推荐

留言与评论(共有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