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学美术高考专业班的素描基础教学中,有一个问题应引起重视:由于学生在素描写生的时候,很容易被表现对象吸引,陷入描摹对象的误区,养成了眼看、手画而不动脑的坏习惯。渐渐地至使很多学生只注重于素描的技能练习,而忽视素描的意识训练,结果学生对素描的本质认识肤浅,思维定势单一。由于素描写生是以客观对象为依据的,不少学生对物象形态结构的理解能力、辨析能力薄弱,必然造成学习效率低下。我们知道:素描写生是主体对客体的一种认识和表现的过程,在素描训练中如果认识能力得不到提高,表现能力也一定是低层次的。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法,除了加强引导以外,更重要的是要有针对性地安排相应的教学内容,通过研究性的、分课题的练习,有意识地进行素描思维的训练,改造学生的不良习惯,建立正确的素描意识,从而达到提高素描的认识能力和表现能力的目的。 "认识指导行动"这是人人皆知的哲理.学生对造型的认识能力提高了,才能透过形体的表象,深入到结构的实体中,抓住形象的本质要素,用造型语言表现出来。如何有效地对学生进行认识能力的训练,是素描教程面临的一个课题。认识能力是属于意识的范畴,它包括感悟能力、分析能力、理解能力,是潜在的思维活动,它不象表现能力那样具有直观的可教性。有人认为:"意识是无形的东西,看不见、摸不着,无法教"。意识虽不能直接教,但可以用感悟的方式,通过相关课题的练习,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启发学生、开悟学生。近年来我在素描教学中,不断地思考这一问题,并进行了一些课题实验,在本学年的素描教学中,我尝试"把雕塑思维引入素描教学"。在实践中收到了很好的效果。这一课题从一个新的切入点,把素描教学引入了积极的理性思维,使学生触类旁通,以雕塑的思维方式,深入到结构内部,分析解剖结构,从认识上掌握造型的主动性,摆脱了以往用手画而不是用脑画的习惯,使教学质量和学习效率都有了很大的提高。 不同的过程一样的目的 雕塑和素描都是以塑造客观物象为目的的造型艺术,素描是在二维的纸上塑造三维的形体,而雕塑是直接触及实体进行三维的形体塑造。两者对物象形态的认识途径也不一样,素描是由表及里地认识对象,雕塑是由内到外地认识对象,虽然途径不同,但两者的最终目的是一致的,都是为了把物象的形体结构表现出来。正是由于素描与雕塑的这一特性,让学生在素描训练中借用雕塑的思维与方法,有利于引导学生深入形体深处,理性分析形体结构,弄清楚形体解剖,从而建立结构观念,提高素描表现的主动性。 在进行这个课题实验之前,学生在素描写生时,普遍都不善于剖析对象,只是相信己的眼睛,眼看手画,注意力都被物象的表象和细节吸引住了,习惯把客观内容不加选择地罗列出来,似乎是很忠实地表现对象,但离远一看,画面的形体结构缺乏说服力,素描调子只是照抄了表面的浮光掠影,形体单薄,内容空泛,只获取了表面的肖似,没有得到素描的实质。这个问题的存在虽然有多方面的因素,但最根本的原因是作者没有对形体结构进行分析、研究,认识肤浅,表现被动。为了改变学生的这种状况,我在素描头像写生的训练中,进行了一次课改试验:"利用雕塑造型开悟学生":我在画室的一角堆放了泥巴和雕塑工具,首先向学生阐明教学目的,介绍课程的意图,接着介绍雕塑的观察方法和塑造步骤,并进行示范,然后让学生在画素描人物头像的时候,抽一段时间接触泥塑,亲手用雕塑泥进行人物头像的塑造,在雕塑的过程中,学生通过多角度的观察,并通过"搭骨架--→上大泥--→塑坯体--→捏五官"等环节,认识了立体观察、立体表现的重要性,学会了切削块面与塑造形体的方法,养成了追究解剖的习惯,再联系素描的形体塑造,领会了老师的教学意图,建立素描的本质意识。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很主动地用思维分析形体比例、研究解剖结构、塑造形体特征。尽管学生的雕塑作品做得并不专业,但在触及结构实体的过程中,培养了素描的理性思维,培养了用脑的习惯。掌握了透过现象看本质的方法,训练了脑对手的控制意识,使素描训练产生了质的飞跃。 坯体意识与形体观念 在以往的素描头像写生作业中,学生经常出现画的五官"形不附体"的毛病。比如:人的鼻子和耳朵应该是附着在头部的不同朝向的,由于学生缺乏雕塑的坯体意识,不会先塑造头部坯体,后画五官,而是照抄对象,尽管把五官的形和明暗刻画出来了,但退远一看,五官还是附着在没有体积的头形上。采用雕塑思维开悟学生,使学生走出了这个误区。雕塑是先用泥巴堆出头部的坯体,然后才在相应的体面上塑造眼睛、鼻子和耳朵。把雕塑造型引入素描课堂以后,学生通过亲手用泥巴堆头形塑坯体、雕五官,当学生在泥塑的坯体上,雕刻五官的时候,他们才恍然大悟,明白了小结构与大转折的关系,从而牢固树立大体块意识。学生说:"我终于明白了结构起伏应该服从于形体转折"。 在素描训练中,自觉地理解物象的形态结构,才能强化对物象造型因素的感知能力,只有理解了物象的造型特征,才能更深刻地表现它。比如,有的学生以前画头像的时候,对头像的看不见的后脑部分,他是不去关心的,但通过雕塑的练习,学会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对象,他们才认识到:看不见的后半球体,理应与视觉中的前半球体构成完整的头部,素描的任务是要表现完整的体积空间。当主观意识到了以后,才会用心去体会形体边缘,并利用边缘的虚实处理来表现体积空间。常人的视觉经验仅仅是认识事物的初级阶段,看到的只是物象的表面因素,只有通过素描造型的训练,对形体结构进行深入的分析研究,才能准确地把握到物象的本质结构,才能进行主动的塑造。有位学生说:"以前画素描的时候,只是相信自己的眼睛,以为眼睛看到的,就是对象的全部,结果陷入了照抄对象的误区,现在才明白要相信自己的理解,只有在深入理解对象的基础上,才能在素描意识支配下,主动地去塑造对象。产生了从"眼-→手"的表现变成从"眼-→脑-→手"的表现的飞跃。
把雕塑思维引入素描教学
在中学美术高考专业班的素描基础教学中,有一个问题应引起重视:由于学生在素描写生的时候,很容易被表现对象吸引,陷入描摹对象的误区,养成了眼看、手画而不动脑的坏习惯。渐渐地至使很多学生只注重于素描的技能练习,而忽视素描的意识训练,结果学生对素描的本质认识肤浅,思维定势单一。由于素描写生是以客观对象为依据的,不少学生对物象形态结构的理解能力、辨析能力薄弱,必然造成学习效率低下。我们知道:素描写生是主体对客体的一种认识和表现的过程,在素描训练中如果认识能力得不到提高,表现能力也一定是低层次的。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法,除了加强引导以外,更重要的是要有针对性地安排相应的教学内容,通过研究性的、分课题的练习,有意识地进行素描思维的训练,改造学生的不良习惯,建立正确的素描意识,从而达到提高素描的认识能力和表现能力的目的。 "认识指导行动"这是人人皆知的哲理.学生对造型的认识能力提高了,才能透过形体的表象,深入到结构的实体中,抓住形象的本质要素,用造型语言表现出来。如何有效地对学生进行认识能力的训练,是素描教程面临的一个课题。认识能力是属于意识的范畴,它包括感悟能力、分析能力、理解能力,是潜在的思维活动,它不象表现能力那样具有直观的可教性。有人认为:"意识是无形的东西,看不见、摸不着,无法教"。意识虽不能直接教,但可以用感悟的方式,通过相关课题的练习,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启发学生、开悟学生。近年来我在素描教学中,不断地思考这一问题,并进行了一些课题实验,在本学年的素描教学中,我尝试"把雕塑思维引入素描教学"。在实践中收到了很好的效果。这一课题从一个新的切入点,把素描教学引入了积极的理性思维,使学生触类旁通,以雕塑的思维方式,深入到结构内部,分析解剖结构,从认识上掌握造型的主动性,摆脱了以往用手画而不是用脑画的习惯,使教学质量和学习效率都有了很大的提高。 不同的过程一样的目的 雕塑和素描都是以塑造客观物象为目的的造型艺术,素描是在二维的纸上塑造三维的形体,而雕塑是直接触及实体进行三维的形体塑造。两者对物象形态的认识途径也不一样,素描是由表及里地认识对象,雕塑是由内到外地认识对象,虽然途径不同,但两者的最终目的是一致的,都是为了把物象的形体结构表现出来。正是由于素描与雕塑的这一特性,让学生在素描训练中借用雕塑的思维与方法,有利于引导学生深入形体深处,理性分析形体结构,弄清楚形体解剖,从而建立结构观念,提高素描表现的主动性。 在进行这个课题实验之前,学生在素描写生时,普遍都不善于剖析对象,只是相信己的眼睛,眼看手画,注意力都被物象的表象和细节吸引住了,习惯把客观内容不加选择地罗列出来,似乎是很忠实地表现对象,但离远一看,画面的形体结构缺乏说服力,素描调子只是照抄了表面的浮光掠影,形体单薄,内容空泛,只获取了表面的肖似,没有得到素描的实质。这个问题的存在虽然有多方面的因素,但最根本的原因是作者没有对形体结构进行分析、研究,认识肤浅,表现被动。为了改变学生的这种状况,我在素描头像写生的训练中,进行了一次课改试验:"利用雕塑造型开悟学生":我在画室的一角堆放了泥巴和雕塑工具,首先向学生阐明教学目的,介绍课程的意图,接着介绍雕塑的观察方法和塑造步骤,并进行示范,然后让学生在画素描人物头像的时候,抽一段时间接触泥塑,亲手用雕塑泥进行人物头像的塑造,在雕塑的过程中,学生通过多角度的观察,并通过"搭骨架--→上大泥--→塑坯体--→捏五官"等环节,认识了立体观察、立体表现的重要性,学会了切削块面与塑造形体的方法,养成了追究解剖的习惯,再联系素描的形体塑造,领会了老师的教学意图,建立素描的本质意识。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很主动地用思维分析形体比例、研究解剖结构、塑造形体特征。尽管学生的雕塑作品做得并不专业,但在触及结构实体的过程中,培养了素描的理性思维,培养了用脑的习惯。掌握了透过现象看本质的方法,训练了脑对手的控制意识,使素描训练产生了质的飞跃。 坯体意识与形体观念 在以往的素描头像写生作业中,学生经常出现画的五官"形不附体"的毛病。比如:人的鼻子和耳朵应该是附着在头部的不同朝向的,由于学生缺乏雕塑的坯体意识,不会先塑造头部坯体,后画五官,而是照抄对象,尽管把五官的形和明暗刻画出来了,但退远一看,五官还是附着在没有体积的头形上。采用雕塑思维开悟学生,使学生走出了这个误区。雕塑是先用泥巴堆出头部的坯体,然后才在相应的体面上塑造眼睛、鼻子和耳朵。把雕塑造型引入素描课堂以后,学生通过亲手用泥巴堆头形塑坯体、雕五官,当学生在泥塑的坯体上,雕刻五官的时候,他们才恍然大悟,明白了小结构与大转折的关系,从而牢固树立大体块意识。学生说:"我终于明白了结构起伏应该服从于形体转折"。 在素描训练中,自觉地理解物象的形态结构,才能强化对物象造型因素的感知能力,只有理解了物象的造型特征,才能更深刻地表现它。比如,有的学生以前画头像的时候,对头像的看不见的后脑部分,他是不去关心的,但通过雕塑的练习,学会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对象,他们才认识到:看不见的后半球体,理应与视觉中的前半球体构成完整的头部,素描的任务是要表现完整的体积空间。当主观意识到了以后,才会用心去体会形体边缘,并利用边缘的虚实处理来表现体积空间。常人的视觉经验仅仅是认识事物的初级阶段,看到的只是物象的表面因素,只有通过素描造型的训练,对形体结构进行深入的分析研究,才能准确地把握到物象的本质结构,才能进行主动的塑造。有位学生说:"以前画素描的时候,只是相信自己的眼睛,以为眼睛看到的,就是对象的全部,结果陷入了照抄对象的误区,现在才明白要相信自己的理解,只有在深入理解对象的基础上,才能在素描意识支配下,主动地去塑造对象。产生了从"眼-→手"的表现变成从"眼-→脑-→手"的表现的飞跃。
最新文章推荐
留言与评论(共有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