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描中的明暗关系 喜欢点关注 不迷路
光线决定物体
意大利绘画大师达·芬奇说:“一切形体都被光与影包围着。”
我们能够看到这个美丽丰富的世界必须要感谢光与影。因为有光、影的变化我们才能够意识到形态之间的差别。光是因,影是果,光和影从不分家。我们不能描绘出光的行踪,但至少,应该懂得在绘画中用影来证明它的存在。在素描中,光源位置的轻微改变对画面的光影关系会产生较大的影响。
初学者往往容易忽略对投由于人眼球视觉细胞特殊的排布方式,在生活中,我们所看到的任何一幅图像的各个部分之间都存在“清晰程度”的差异。这个原理不难理解。
相机的成像原理与人眼相似,所以通过仔细观察照片,我们就能够发现“虚实”的奥秘。在一张普通的生活照中,往往人脸的部分“实”,是画面的巾心,最清楚,也是我们欣赏时间最长、看得最认真的部分;而背景则略“虚”,甚至稍有模糊,通常并不成为兴趣中心,只起到烘托气氛的作用。拍照的候我们需要“对焦”,一张照片中的各个部分因此而具有一定的主次关系和虚实
关系,也正是这种画面中的对比关系为我们提供了欣赏的路径。通过虚实对比,我们能够非常清楚地观察到画面的中心内容,也因此而感到艺术表现中的精致与虑化。
同样,在一幅素描作品中,画面各个部分之间也具有一定的虚实关系。即使是一条简单的线条,也会因为其传达的力量感不同而具有丰富的表情。这种虚实关系往往是经过画者精心设计的。明暗的变化、虚实的变化、节奏与情感的变化,可以体现在画面的任何部分。初学者需要有意识地对画面进行设计。即便是短时间内完成的作品,也要突出表现令人眼前一亮的部分。
在处理虚实关系时通常的做法是:前实而后虚,中实而旁虚,亮实而暗虚。
一般而言,距离我们视线越近的物体虚实对比越强烈,反之则对比越微弱。这样容易突显画面中最精彩的部分(图44)。同样地,受光线充足的部分明暗对比越强烈,而处于暗部的物体对比关系往往被弱化,甚至会略去对细节的描述。亮部的线条尽量清晰,而暗部的线条模糊(图45)……当然,这样的对比关系并不绝对,它与素描所需刻画的重点及创作立意紧密相关。同构图一节的内容相结合,我们可以认为,虚实同构图一样,均是画者精心设计用于表达绘画思想的手段。无论孰虚孰实,设计画面的目的都是为了将画面的焦点表达得更充分。将“实”的部分精心刻画,“虚”则退求其次。为了烘托重点而得到后退与弱处的处理。正所谓“疏可走马、密不透风”,有虚有实,有详有略,相互关照,互相比对,画面才有层次感和纵深感。
影的描绘。我们知道,没有投影的实体是不存在的。在绘画中,投影的存在能够帮助我们认识和表现画面的空间关系。一个物体的投影落在另一个物体之上,它们之间所存在的大小、前后、高低、远近的关系便一目了然。
三大面五调子
素描中常说的“三大面”、“五调子”是指物体在光线照射下所呈现出的一定明暗关系。三大面,即黑、白、灰,是概括地表现画面整体明暗节奏和立体感的方法(图41)。五调子,则是亮面、灰面(中间调子)、明暗交界线、反光、投影——绘画中称这五种不同的受光部为五调子(图42)。饱满的四面形象必须依托丰富的光影效果才得以呈现。因此针对物体细部的描绘必须深入研习“五调子”的变化规律。
亮面
物体因受到光源的直接照射而产生的最亮的色调。
灰面(中间调子)
物体在受到侧光的照射后会呈现出灰色调子。
画面中除了亮部与明暗交界线这样极致的色调,还有大量的中间调子,它们是构成四面的重要组成部分。犹如精彩的建筑空间往往来源于丰富的过渡空间处理,素描中灰调子运用的丰富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画面的成败。灰调子使画面明暗关系更加有趣,更加细腻。努力尝试表现灰调子的层次变化,准确地表达出它们之间微妙的关系,这对绘画水平的提高无疑是非常有效的。
明暗交界线
明暗交界线是指任何光照条件下的物体亮部与暗部的交界处。它往往是画面中颜色最深的调子,同时也是画面色调最为丰富的地方。初学者需要对明暗交界线有足够的认识和塑造意识。当基本形体确定后,就要随即画出明暗交界线的位置和形状。这样,在每一轮对画面反复深入的过程中,才能够首先对明暗交界线进行着重表现,并根据其调子的深浅对其它部分进行调整。需要指出的是,明暗交界线并非是一条单薄而没有变化的“黑线”,而是一个色调凝重、对比明快的窄小的“面”。它是对物体几何关系的最直接的表述,同时也是体现物体质量感的关键所在。
反光
物体背光的部分会接受来自周围环境作用的微弱反光。通常由于反光的存在而使物体暗面的色调不再单一。呈现出既立体又生动的视觉效果。值得一提的是:反光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色带——即使是存在于同一个面内的反光,也有着或多或少的明暗色度的差别。
投影
光使物体有了自己的影子。投影是物体受到光照后产生的平面虚幻现象,它的透视变化与光源的角度有关。投影非常重要,它能够形成色调虚实上的自然转化,有利于形体透视的表达,也有利于传达画面的空间感。
初学者往往因为投影部分乍看上去很黑,就在画面上用力涂抹。其实,只要田心观察就不难发现,即使是同一片阴影,其内部的明暗变化与虚实对比也十分明显,而绝非一片漆黑——最深处一般在物体与影子的相交地带(图43)。因此,初学者必须有这样的意识:投影有自身丰富的明暗关系与节奏变化。有时,这种变化甚至非常强烈。一般而言,光源与物体距离越近,明暗对比关系就越分明,形体界线也越清晰;光源距离物体渐远,投影便有渐渐洇开的趋势,与周围环境过渡缓和,甚至边界也模糊难辨。
高光
高光与亮部同指物体在光照下最明亮的部位。不同的是因物体间质地与肌理的差异,绘画中将其分为对光线具有反射作用和无反射作用两大类。前者的最亮部位被称作高光,而
后者则叫做亮部。
高光存在于对光线具有强烈反射作用的物体表面。画面中高光的产生通常有两种做法。一是画面的自然“留白”,即在作画的过程中空出高光的部分不画,让它“亮”起来;二是使用橡皮,有技巧地把高光“原”出来。回面中呈现的高光,能够与周围的色调形成非常鲜明的节奏变化。
素描绘画中的虚实关系
由于人眼球视觉细胞特殊的排布方式,在生活中,我们所看到的任何一幅图像的各个部分之间都存在“清晰程度”的差异。这个原理不难理解。
相机的成像原理与人眼相似,所以通过仔细观察照片,我们就能够发现“虚实”的奥秘。在一张普通的生活照中,往往人脸的部分“实”,是画面的巾心,最清楚,也是我们欣赏时间最长、看得最认真的部分;而背景则略“虚”,甚至稍有模糊,通常并不成为兴趣中心,只起到烘托气氛的作用。拍照的候我们需要“对焦”,一张照片中的各个部分因此而具有一定的主次关系和虚实
关系,也正是这种画面中的对比关系为我们提供了欣赏的路径。通过虚实对比,我们能够非常清楚地观察到画面的中心内容,也因此而感到艺术表现中的精致与虑化。
同样,在一幅素描作品中,画面各个部分之间也具有一定的虚实关系。即使是一条简单的线条,也会因为其传达的力量感不同而具有丰富的表情。这种虚实关系往往是经过画者精心设计的。明暗的变化、虚实的变化、节奏与情感的变化,可以体现在画面的任何部分。初学者需要有意识地对画面进行设计。即便是短时间内完成的作品,也要突出表现令人眼前一亮的部分。
在处理虚实关系时通常的做法是:前实而后虚,中实而旁虚,亮实而暗虚。
一般而言,距离我们视线越近的物体虚实对比越强烈,反之则对比越微弱。这样容易突显画面中最精彩的部分(图44)。同样地,受光线充足的部分明暗对比越强烈,而处于暗部的物体对比关系往往被弱化,甚至会略去对细节的描述。亮部的线条尽量清晰,而暗部的线条模糊(图45)……当然,这样的对比关系并不绝对,它与素描所需刻画的重点及创作立意紧密相关。同构图一节的内容相结合,我们可以认为,虚实同构图一样,均是画者精心设计用于表达绘画思想的手段。无论孰虚孰实,设计画面的目的都是为了将画面的焦点表达得更充分。将“实”的部分精心刻画,“虚”则退求其次。为了烘托重点而得到后退与弱处的处理。正所谓“疏可走马、密不透风”,有虚有实,有详有略,相互关照,互相比对,画面才有层次感和纵深感。
因此,在素描的各个阶段,我们都必须明确画面的虚实关系。正所谓“无虚则无实”。画面中每个部分的确都需要拿捏,但若各个部分所分得的笔墨分量相同,结果只能是主次不分,而更聪明的做法是“有效取舍”——在设计中有“舍”有“得”。通过设计画面的虚实与节奏,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用于视觉中心的深入表达上。而对次要内容犹如蜻蜒点水般一笔带过,从而形成轻重缓急的律动节奏,使画面产生焦点,产生层次,产生空间感。需要注意的是,无论是画面中的不同物体,还是同一个物体的不同部分,在画面中都扮演着各自的角色,其存在的意义在于共同为画面的整体效果做出贡献,而决不在于炫耀自己。
虚实关系一方面是客观规律的体现,另一方面也表达着作者对美的理解。实,应该是四面需要重点表现的地方,也是作者重点思考的地方;虚,则是可以弱化、起陪衬作用、不必深入勾勒的地方……设计虚实不是一个“偷懒”的过程,而是一种表达画面节奏感的设计方法。
有两种简单的方法能够帮助绘画者推敲画面的虚实关系:
在每完成一个阶段之后,退后几步、眯起眼睛,这样可以使画面与作画者保持一段较远的距离,所以观察起来会更加全面、更加客观。
将画板倒过来置于画架上,重新审视整幅图面。画面的倒置会让你对它感到陌生,也正是由于这种奇特的观察方式,你能在瞬间感觉到画面存在的问题。譬如说造型是否准确,主次、空间关系是否得当,作品是否具有整体感等。如果你的作品主次清晰、中心明确、虚实得当,即使倒过来看仍然具有相同的感受。在素描完整的表现体系当中,“虚”与“实”的作用是极其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