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么,为什么没骨画技法不如水墨画技法和工笔重彩画技法那样受国人的重视呢?其原因是受到了唐宋以来绘画理论和审美观的影响。根据谢赫“气韵生动、骨法用笔、应物象形、随类赋彩、经营位置、传移模写”六法的要求,用笔是次要的,而且要有“骨法”。在谢赫看来,“没骨”也即意味着没了“笔”的表现力。自谢赫“六法论”提出以后,对用笔的要求影响了中国绘画一千多年。唐代张彦远更是把骨法用笔提到至高位置:“夫象物必在于形式,形式须全其骨气,骨气、形式,皆本于立意而归乎用笔”。这一品评标准不可避免地影响到后来没骨画的创作和市场。在这种对笔墨极力追捧的审美环境下,“不用笔墨,直以彩色图之”的没骨画受到压抑和贬斥是不足为怪的。
在中国画发展初期,是多种技法并行发展而且相互融合的,只是后来由于历史和文人审美取向等原因,中国画在创作中逐步失去一些很有意义的形式语言。直至明末,西方绘画他们的绘画就是“直以色彩图之”的传入中国后,这种情况才略有改变。从那时起,一部分中国画家才认识到,原来,西方绘画中的很多技法,我们的前辈早已经应用过。目前中国画又进入了创作环境和审美标准的重大转变时期,没骨画既然是中国画的一部分,又有中西绘画交融的有利条件,应该高举“注重光色,融合中西”的旗帜,让这个古老的画种焕发青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