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代画家王叔明在山水中喜用渴苔,吴仲圭喜用攒苔,皆从山水画矾头变化而来。在表现写意花鸟画时,点苔可斟酌其法。点苔用笔或竖或横,或斜或直,要有顺序,要统一,不能横竖乱杂,颠倒互见。点苔更要根据画面需要,如不需要,即可不点,不是幅幅都要点苔。画坡石轮廓皴法劲整不乱,浓淡分明,就不需要苔点;如坡石有败笔处,可斟酌利用苔点来补救。不能无目的地乱点,致使苔点不能入石,卒至满幅癞疥,触目生厌,反伤画局。
古人说:“今人画不成观,必须丛点,不免生媸女添痂之诮。”要之点苔应有作用,须根据一定需要,有一定形式,一定地点,才能衬托精神。古人把点苔比作画人物的点睛,若点苔不好,便一败涂地。
点苔位置须慎审,在石上多生于石缝及 岩之阴暗部分,在树干则多生于老干背面。点苔时须详审位置,慎重着笔,凝神静气,推理所应加苔点的部位。苔点更有破墨效果,浓处淡点,淡处浓点,遇有长皴,则放过不点,致成缀珠形式。点苔不应过多过密,在树干应避免对称排比。岩脚山缝者宜浓,石面石,肤者宜淡,更不能周点山石边沿,如堆积鼠粪,反失原意。总之,点苔恰到好处,可增加坡石的苍厚和层次,着重处连点三五点,便能提起画幅精神,如美女簪花,倍增妍丽。
长苔宜用秃笔,中锋直闯,用侧笔则出纤弱效果,不好掌握,无论点苔用扁点、圆点、横点、竖点、单点、复点,三、五、七点,用笔宜活宜俏利,更要注意厚重,不然就不能长入石骨。点苔时要求攒聚有情,聚散得势,若手法纯熟,即可出笔轻快活泼,疾迟应手,大小相间,于有意无意中一气呵成。胸中须默记古人法度,但落笔时又不能为前人规矩所范囿,功夫到精熟时,自得从空垂下之妙。点苔时着笔应有准、有序、有力,忌轻浮、飘忽、散漫,疏密得宜,则如天然妆成。有时需点大湿点,在荷塘浅水间,竹根沙碛处多用之。蘸墨直闯,听其自然洇漫,以得浑厚圆润之趣。
画草须分别山草、水草,山草硬壮而钝,水草细软而长。草可因风向左右摇摆,画时须注意动势,草的欹斜应与花木主体的取势统一。丛草多排生,间有交叉,才见风致。但交叉不可过多过乱,忌编席、织篱。
随着季节的不同,画草时又要注意它的色彩及造型的变化。草的种类约可分为春草、茂草、霜草、枯草、长草、卧草、遮根悬崖草等等。表现方法有墨笔、色笔、双勾、白描、勾填、勾勒、率勾诸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