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燕现为全国政协委员、“九三”学神中央教育文化委员会委员、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李苦禅纪念馆副馆长、齐白石研究会副会长、中国周易学会副会长、北京对外友好协会理事。
说“猴”与画猴
猴为“灵长目动物”,通身透着机灵活泼,滑稽有趣,所以人们都挺喜欢它们。特别善于“形象思维”的中国人,早在三千多年前,就把猴子录进了象形文字。《山海经》和《 氏春秋》上称其为“猿”,《抱朴子》中称之为“猿”,至晋文学家傅玄作《猿猴赋》有云“戏猴而纵猿”之句。可见在古人心目中猿和猴都可称为“猿”。《楚词》里尚有“猕猴”,晋阮籍作有《猕猴赋》延承此名。“猕”音之变异又有先秦时的“母猴”和《汉书》里的“沐猴”之称,类乎后来的“马猴”“毛猴”之俗称。晋人傅玄描述猴子“类胡儿……或抵掌而胡舞”。后汉王延寿称其为“王孙”,“胡”与“孙”便与猴结了缘,于是它又有了“猢狲”之名。至于“石猴”姓孙之说虽是后话而其出处当与上述有关。至少在两千多年前,国人又把猴与纪年时用的十二“地支”符号联系在一起,睡虎地出土的秦墓竹简上已有了“申环”。(“环”与“猿”当时同音,猿即猴子)描述它长得圆脸,像矮小的人。其系列是:子鼠、丑牛、寅虎、卯兔、辰(空位无对应物)、巳虫、午鹿、未马、申环、酉水(“水”读音近“雉”,简文描述其“藏于园中草下,旦启夕闭”。很像野鸡)、戊老羊、亥豚。到了东汉,在王充的著作《论衡·物势篇》里又出现了这类系列,只是“午鹿”改为了“午马”。这是否由于秦赵高“指鹿为马”造成的既成事实?尚有待佐证。这个系列让辰与龙,巳与蛇,未与羊,酉与鸡,戌与犬相联定位。这个系列首见于文学作品的,则是南朝宋代的沈长侍之作《十二神诗》。它们见于 塑的形象,则应是汉代之后的十二生肖陶俑和石兽。前者为12个人的身形却各长着一个生肖的头,如猴头人、鸡头人等等,后者为12个怪兽的身形却各长着一个生肖的头,如猴头兽、鸡头兽等等。这“十二神”各轮值一年,周而复始。到了公元五世纪我国南背朝时期“陈某属猪,崔某属马……”才流行起来,文字记载于《周书》。于是任何年出生的人都会附上一个“生肖印记”。总之,由于猴子被列入“生肖文化”,它同人们的关系就当然的近乎了——每12位中国人里就有一位“属猴”的!(附图为宋代易元吉所作《猿》局部)(1)
留言与评论(共有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