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之,室内物象的光色变化是极其丰富的,它是物体固有色、环境色和淘汰色相互作用的结果,描绘时它又与物象位置、画者角度、画面色调密切联系。研究物象各部色彩变化,就必须把几方面联系起来进行具体观察、分析和比较。机械搬用以上规律不能表现千变万化的光色世界。
小色稿的练习
静物写生中的小色稿,是为了绘好一幅静物在绘制前所作的小幅色彩摸索练习。在正式画一张色彩画之前,先画一张或数张小色稿是非常必要的。这就像进行一项新工作前的试点,生产一种新产品前的试产。目的是通过试验发现问题,解决疑难,摸索工作规律,为正式进行此项工作创造条件。画小色稿对于静物、风景、人物写生都是必要的。
小色稿练习的中心任务是研究和把握对象大的色彩关系与明暗关系。在小色稿的绘制过程中,必然会对绘画诸因素进行研究和试验,并获得绘制过程中的经验。譬如:构图处理、方法步骤、着色程序、色彩调配、用笔等方面的研究和经验积累,这是无疑的,而且这些方面的收获对绘制正稿也是有益的。然而,这并非是绘制小色稿的主要任务和目的。如色彩小稿在把握对象大关系上确有所获,它将为绘制色彩正稿提供有益参考,为把握色彩大关系奠定基础。这些对于画好一幅色彩写生是至关重要的。
绘制小色稿的方法,是在初接触对象的新鲜色彩印象下,在小块画纸上把对象大的色彩关系、印象和气氛记录下来。它不求画面的完整和细致,要置细节于不顾,不择手段的摄取对象大的色彩状况,一次未达到者,可通过调整修改或多画几张,达到准确而概括地体现。初学者画小色稿常出现以下两种情况:一种是草草几笔,大的色彩关系未体现也不修改,这是对小色稿不重视或误认为小色稿就是寥寥几笔,不需修改所致;另一种是画得十分完整细致,把小色稿画成了正稿的缩样,这是不理解画小色稿的目的和意义,混淆了小色稿同小样稿的区别所造成的。以上两种情况均不符合绘制小色稿的要求。
画好小色稿,关键在于整体观察和善于概括提炼。写生色彩要求表现对象的色彩关系,把握对象色彩关系的关键在于整体观察,全面比较。方法是以描绘主体为视觉中心,一眼看到对象全部,进行广泛而全面的色彩比较,以求得色彩关系的准确。这是写生画把握色彩关系的关键,也是画好小色稿的前提。再者,艺术不同于自然,概括、提炼是艺术不同于自然的特征,小色稿在较小的画面里,体现对象大的色彩关系和明暗关系,自然更应注意概括和提炼。画小色稿时要有意舍弃其不必要细节和明暗层次,以概括、洗炼的形式,体现对象色彩基本特征,否则就达不到绘制小色稿的要求。《熟透的苹果》是正稿和小色稿的对照,可以从中看出它们之间的差异。
总之,绘制小色稿对绘制正稿,把握大的色彩关系是十分有益的,对培养正确的观察方法,训练概括、提炼的能力,也是有好处的。初学者一定要养成绘制小色稿的习惯。
质感的认识和表现
不同的物体具有不同的质地。质感是指造型艺术通过不同的表现手段,表现出各种不同的物体所具有的物质。真实而生动地表现出不同物体所具有的特征,是写实绘画表现真实感的需要,是静物写生的突出要求,是衡量绘画基本功的重要方面。初学者要注意利用静物写生描绘不同物体的良好条件,锻炼和提高对于不同物体质感的表现能力。
绘画表现物体质感,就是表现物体质地所显现出的可视特征。不同的物质材料构成不同质地的物体,不同质地显现出不同的可视特征。如坚硬或柔软、光滑或粗糙、厚重或单薄、透明或不透明、蓬松或板结、鲜嫩或枯萎等特征。绘画是造型艺术,它一般不直接显现实物,对于物体质地和真实感的表现,是通过描绘其可视形象来表现。即通过线条、明暗、色彩、笔、材料等表现手段,在平面上描绘出物象的形体、纹理、表面及吸收和反射色光的状况等质地可视特征,并借助于人们的经验和联想,形成某种质地的感觉和实物的印象。如表现了物体的折光现象,就可以使人感到这是透明的物象。又如具体而准确地表现了某一玻璃器皿的折光、反光、形体、纹理、表面等质地可视特征,人们就可以认定是描绘的这一玻璃器皿,而不是其他物象。绘画就是在平面上,通过表现物体质地可视性,表现物体的质地感,简称质感。
表现物体质地感,要抓住物体质地主要可视特征和典型部位进行描绘。物体质地可视特征是多方面的,包括形体、表面、纹理及吸收和反射色光的能力等,它们之不同,则是显现不同质地物体的可视区别。描绘时,均应注意体现,但其仍有主次之分。如金属制品和木制品质地不同,其形体、表面、纹理及吸收和反射光的能力也就不同。金属反射色光的能力强,木器反射色光的能力弱,并有突出纹理,这是它们各自的主要可视特征。表现时,在拒绝其他可视特征的同时,要重点抓住主要可视特征进行描绘,甚至进行强调和夸张,金属和木器的质感就能很好地表现出来。另外,有时由于各种原因,其可视特征表现得不够典型,在这种情况下,就要选择其他体现质地可视特征的典型部位进行描绘,排除其偶然因素,达到对物体质地的突出体现。